PD-L1成为预测标志物:证据不足还没证据?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病理科的Robert A. Anders撰文评论表示,对于特定的患者而言,靶向疗法优于标准化疗,因此需要使用有效的预测标志物判断出可能对靶向疗法产生应答的患者。(JAMA Oncol.2015年11月12日在线版)
对于免疫疗法而言,尤其是以PD-1/PD-L1轴为靶标的疗法,免疫组化印记染色是一种能够帮助治疗决策的伴随诊断工具。PD-1/PD-L1通路很复杂,PD-1受体与PD-L1和PD-L2结合,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而当PD-L1上调时,某些肿瘤的侵袭性增强,导致患者预后差。因此新的抗PD-1/PD-L1免疫疗法旨在阻断PD-1/PD-L1的交互作用,使得T淋巴细胞能够攻击肿瘤细胞,改善一部分患者的临床转归。
早期临床试验表明,缺乏PD-L1表达的肿瘤患者不太可能对抗PD-1靶向疗法产生应答。后续研究则表明,多种PD-L1阴性的癌症患者的总应答率为15%,而PD-L1阳性肿瘤患者的应答率则达48%。精准的免疫组化印记染色结果判读对于避免假阴性PD-L1判读结果和后续治疗选择而言至关重要。
目前逐渐得到认可的一个观点是,肿瘤包块内部、周边或外侧的炎性细胞也可表达PD-L1,并且这些PD-L1阳性细胞可能代表着肿瘤细胞的宿主免疫反应。
McLaughlin等开展的研究考察了几个导致PD-L1结果假阴性的因素。首先,肿瘤样本可能不足,或无法代表整个肿瘤包块。而诊断性采样通常仅针对患者肿瘤的一小部分,全切术也同样存在局限性,因为镜检时也仅使用一部分代表性的切片。典型的情况是,一个5 cm的球状肿瘤仅有0.001%的体积接受了镜检。
研究者认为,PD-L1表达存在异质性,并且在NSCLC活检样本中的表达呈局灶性高度集中。但该研究发现PD-L1在肿瘤和非肿瘤连接部位的表达趋势并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连接部位可能代表着对入侵肿瘤细胞的宿主免疫反应。
其次,由于至少有12种不同的抗PD-L1靶向抗体,因此靶向表位、同型以及来源的差异程度不可小觑。不同抗体对同种肿瘤样本的作用至今尚未得以明确,McLaughlin等则对2种常用的家兔单克隆抗体(SP142和E1L3N)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若肿瘤样本表达PD-L1,则不论使用的检测阈值为1%、5%还是50%,κ一致率均偏低。目前尚无充分数据可用于比较所有抗PD-L1抗体的表现。
最后一个造成PD-L1结果假阴性的因素是免疫组化印记染色结果判读过程的准确性及重现性。多种细胞(肿瘤细胞、基质细胞、炎性浸润细胞)均可通过细胞膜染色或胞质染色而表达PD-L1。进行特异性染色之后,仍然需要病理医生主观甄别各种细胞类型及主观计算它们在每种染色方法下的百分比。
而数码摄片分析对免疫组化印记染色进行定量判读,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观测者间的变异。因为标准的免疫组化印记染色结果基本为二元性(即,阳性 vs阴性),因此使用荧光抗体技术可扩大目标染色强度的范围。另外,荧光染色还具有可定量的优点,但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问题。Rimm等开发了一种定量免疫荧光法,该方法能够客观地测定肿瘤和基质部位的靶细胞。若在当前的研究中使用该方法,虽然灵敏度得以提高,但仍面临肿瘤间PD-L1表达水平异质性的问题,以及两种不同抗体一致性低的问题。
个体化免疫疗法的第一步在于筛选出最有可能对抗PD-L1治疗产生应答的患者亚群。免疫组化印记染色法检测PD-L1的灵敏度低、重现性差,结果可能使某些患者无缘进入临床试验。为了向尽可能多的患者提供这种或能够挽救生命的个体化免疫疗法,需要研制一种囊括多层面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体系,将诸如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突变和炎症细胞整合起来。
(编译 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