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383-384期(完成)-1.jpg

单克隆抗体抗癌时 输液相关反应的真实发生率和管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9

荷兰研究者Smolders等针对真实世界数据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抗癌时患者的输液相关反应数量高于预期,但利妥昔单抗治疗者仍是该事件的主要群体。当输液相关反应得到充分识别和管理时,所有患者都可以安全地继续进行单克隆抗体治疗。(JCO Oncol Pract. 2025年8月7日在线版)

单克隆抗体抗癌治疗后输液相关反应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在治疗前,也不知道哪位患者会出现输液相关反应。报告的输液相关反应发生率因单克隆抗体而异,并且真实世界发生率的数据很少。

383-384期(完成)-99-.jpg

为了探究单克隆抗体抗癌患者的输液相关反应发生率与报告的临床过程,并评估患者在不良事件发生后是否能够安全地继续治疗,该项回顾性分析自一家大型三级教学医院的电子病历中纳入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所有接受至少一种单克隆抗体抗癌治疗的患者数据。涉及的药物包括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帕尼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

结果显示,在纳入分析的692例患者中,47例(6.7%)至少发生过1例次输液相关反应,共计发生64例次事件。大多数输液相关反应(53%)发生在第一次给药期间,28%发生在第二次给药期间,不到20%发生在后续治疗周期中。大多数事件为轻度至中度(1级或2级),在整个队列中观察到5例次3级事件。所有患者都能够在适当的管理后安全地继续接受治疗,这通常包括暂停输注并以较低的速度重新开始给药,同时联用或不联用支持药物。

输液相关反应最常表现为寒战、发烧、背痛、皮疹或胃肠道不适。皮质类固醇、对乙酰氨基酚和抗组胺药等干预措施的采用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1例患者在反复反应后完全停用了单克隆抗体治疗,但这可部分归因于体质虚弱和持续的治疗反应,而不是输注反应的严重程度。

输液相关反应的发生率因药物而异。利妥昔单抗所致的事件占大多数,26%(35/134)的患者至少经历了一种反应,主要是在第一次输注期间。这一数值略低于文献报道的23%~77%(其中10%为严重事件)。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与13%的输液相关反应发生率相关,主要归因于纳武利尤单抗(9%)。这超过了既往报道2.2%~4%的范围。相比之下,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与4种输液相关反应(3.8%)相关,明显低于通常报告的16%~45%。在研究期间,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帕尼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均未记录到输液相关反应。

研究者认为,尽管利妥昔单抗仍然是与输液相关反应相关的最常见药物,并且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输液相关反应发生率也高于预期,但输液相关反应的总体真实发生率仍相对较低。当医生们充分识别和管理输液相关反应时,所有患者都可以安全地继续使用单克隆抗体继续抗癌治疗。 (编译 阎本永)